行业动态 industry-news
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> 行业动态 > 汽车精典 > 从一汽奔腾NAT看共享出行新浪潮

从一汽奔腾NAT看共享出行新浪潮

发布时间:2021/04/23 汽车精典 行业动态 浏览次数:455

近日, 在全国第五届出行行业发展峰会上,一汽奔腾品牌发布了面向出行市场正向开发的纯电动产品——奔腾NAT,在出租、网约等多条战线主动出击。凭借对出行场景的深入洞察和司乘利益的极致表达,获评峰会“最受关注出行车型奖”,引起出行行业人士的高度关注。

 

 

这一次一汽奔腾品牌、奔腾NAT与出行行业的近距离接触,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去了解奔腾做出行定制车的思路,另外,通过分析奔腾NAT打造的模式,借此去看未来智能共享汽车发展趋势,可以给出一些对共享出行行业发展演进的思考。

 

我们提出了几个问题,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,完成了对出行行业的一次全新探索。这几个问题包括:为什么一汽奔腾会推出这样一款车?奔腾NAT会有竞争力吗?接下来未来智能共享汽车会如何发展?出行行业将发生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?

 

一汽奔腾为什么推出这款车

 

我们可以看看一汽奔腾给予NAT的标签:知心出行伙伴。这一标签可以拆解理解,首先是“知心”,知自己心,也知用户心。在成立15年之后,今年一汽奔腾重新出发,对品牌定位、产品矩阵、未来发展做出全新思考,前瞻性布局共享出行便是一汽奔腾战略调整后的重要举措,此为“知自己心”;与之相比更重要的是“知用户心”,奔腾这款车的用户不再是狭义的家庭、个人,而是司机、乘客,甚至还包括政府、平台、运营商,面对这样复杂多维的用户,对造型、安全、效率、体验的平衡难度极大,用户们需要一款没有短板的车型,这与私家车改做出行运力的现状是存在矛盾的。

 

至于“出行”,是指这款车现阶段聚焦出行市场,暂不对个人销售,后续的产品迭代规划也主要是基于出行需求变化进行的。值得关注的是,在今年年初的海口新能源车展首亮后,不乏消费者询问上市时间和价格信息,虽然这款车还未正式投入运营,也可以初步看出在司机、乘客这一端的认可。

 

“伙伴”是一汽奔腾在推出这款车时始终强调的概念。汽车作为出行服务的载体,不应该只停留在工具阶段,而是成为连接个体与城市生活的重要枢纽。一汽奔腾希望能成为多维用户的伙伴,为他们带来美好生活、美妙出行。

 

承载着“知心出行伙伴”的期待,一汽奔腾历时多年,打造出了奔腾NAT。

 

 

奔腾NAT竞争力的体现

 

我们来简单罗列奔腾NAT在用户重点关注的各板块的表现:

 

在空间方面,在4450mm的车身上实现了2850mm的轴距,1007mm的后排腿部空间,副驾驶前向折叠后为后排再次大幅扩容;

 

在续航方面,搭载55度的电池包,在NEDC工况下可达419km,百公里能耗低至13.2kWh;

 

在补电方面,提供30分钟快充和3分钟快换的灵活选择;

 

在动力方面,电机功率100kW,峰值扭矩260N·m;

 

在配置方面,具备集成出行接单系统、人脸识别、车内监控等多功能的车机系统平台;全车4处一键报警实体按键;自动侧滑门、迎宾灯;支持手机APP远程控制空调温度及后排座椅加热……

 

以上这些参数配置,对于一台运营车辆来说恰到好处,体现了对造型、安全、效率、体验的极致平衡,背后是中国一汽对于出行领域的多年积累,以及一汽奔腾与各主流出行平台长期深度的合作交流。

 

 

奔腾NAT为用户提供的不单是一款综合表现优秀的车,而是“车+服务”的一体化解决方案。在奔腾NAT的发布会上,一汽奔腾宣布,配合NAT投入市场运营,将构建全新出行生态。

 

首先,将金融机构、保险公司、能源企业、充换电运营商、维保企业等全产业链头部企业有机融合,构建出行大联盟,为奔腾NAT持续全方位赋能。

 

其次,在全国的销售合作、运营合作、服务合作方面均打开了端口,与合作伙伴创新聚合,共同快速开拓出行市场,实现奔腾NAT五年百城的战略目标。

 

在我们看来,奔腾NAT引领共享出行转型升级的关键,除了出色的产品力,更多的是依托中国一汽对于出行行业资源的整合能力,以及集团在全国范围内规模高达数千家的经销商体系。这样的模式脱离了中国一汽是难以落地的。

 

未来智能共享汽车如何发展

 

虽然奔腾NAT并非第一款上市的出行定制车,但是一汽奔腾及后续进入的车企不必焦虑,时间完全来得及。

 

当下正处于未来智能共享汽车的起步阶段。按照出行行业权威人士的分析,未来智能共享汽车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,第一个阶段是软硬件全面迭代的新能源定制车出现,第二个阶段是搭载自动驾驶系统的出行车辆开始普及,第三个阶段是实现无驾驶舱,搭载成熟的L4级别无人驾驶系统。

 

从汽车行业新四化的角度看,也可以得出类似的结论。在电动化方面,新能源汽车刚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,2020年新车销量中新能源占比5%,而今年1季度这一占比提升至8%;在智能化方面,目前主流的新能源车搭载的是L2级自动驾驶,L3级因为是人机共驾,出现问题时责任很难界定清楚,何时能够交付使用并被法规允许上路还是一个未知数,《Apollo智能交通白皮书》中预计要到2035年,高级别自动驾驶车辆实现大规模商用,一站式出行技术和产品惠及普通大众;在网联化方面,阿里、华为、百度等互联网企业和传统车企目前各自为战,无法充分的技术合作和信息共享,网联系统平台繁多、难分优劣。

 

既然未来智能共享汽车才刚刚开始,发展路径也基本清晰,那么车企们应该如何应对呢?电池、电驱、电控可以从宁德时代等成熟的供应商采买,自动驾驶、网联系统也可以依赖百度、华为、Mobileye等科技公司,车企是否无法摆脱严重同质化的OEM困境?

 

著名咨询机构普华永道认为,体验设计将助力车企突围困境,并给出汽车体验设计策略的七步法则。

 

 

 

以一汽奔腾为例,定位于最亲民的国民品牌,“国民的士”这一概念渗透在NAT的魅点打造、价格设定、营销思路等各个方面,通过挖掘多平台运营场景中的功能性和情感性诉求,打破研发团队与用户的壁垒,形成一致化目标,兼顾多维用户的感受,深入理解痛点,并给出解决方案。

 

尾声

 

共享出行正在飞驰进入新时代,与此同时,平台、运营商、车企间也在快速发展中激烈竞争,当然,这样的竞争对于行业本身的迭代升级和司机乘客的体验改善来说,都是好消息。

姓 名:
邮箱
留 言: